如何轉入民主政治

【當選總統】

李登輝是第一個當上總統的本省人,剛開始並沒有穩固權力的基礎,在1990年3月的國民大會當選總統,繼續延續蔣經國開啟的民主化及台灣化施政路線

【民主化方面】
  1. 李登輝廢除《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》
  2. 國民大會及立法院的全面改選
  3. 推動台灣省長、台北市長及高雄市長民選、特赦政治犯,為二二八事件道歉
【台灣的定位及發展方向】
  1. 1991年,通過《國家統一綱領》(內含大陸與台灣均是中國的領土,促成國家的統一,應是中國人共同的責任等詞句)
  2. 開始使用「中華民國在台灣」概念,加入《憲法增修條文》,使用「中華民國自由地區」一詞,定義中華民國有效統治的台灣本島、周邊島嶼等地區
  3. 1996年後,改成「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全體人民選舉之」,以自由、公平的方式選出在台灣擁有最高權力的總統
圖片描述

▲ 描述/來源:《J-CASTニュース》

【中華民國台灣化】
- 專門研究台灣政治體系的若林正丈
  1. 政府領導階層的台灣化
  2. 政治權力正統性的台灣化
  3. 意識形態的台灣化
  4. 國家體制的台灣化
圖片描述

▲ 描述/來源:《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》

【台灣認同】

  1. 抱持「大陸是中國,台灣是台灣」的觀念
  2. 台灣的經濟成長,增加台灣居民為台灣人的自信。在這個過程中,逐漸產生較為溫和的政治立場
  3. 介於中國民族正義與台灣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之間
  4. 1980年代末期止,中國民族主義都是主流
【台灣是什麼】
  1. 1990年代後,台灣人發現中國採行是共產黨一黨專制體制,社會習慣及意識截然不同,要當成同一個國家實在頗為困難
  2. 李登輝認為台灣不建立自己的認同感,未來必會陷入窘境,拋棄中華民國體制,反而讓台灣更加危險
  3. 李登輝總統任職期間,採行中華民國台灣化的路線,建立一個讓民主化的中華民國與台灣能夠共存的框架
【台灣社會的一分子】
  1. 李登輝身為中華民國總統,光明正大說出長年被視為次等語言的台語,抱持強烈台灣意識,秉持這立場,同時成為阻止民進黨勢力擴張的一股力量 。
  2. 李登輝談到白色恐怖時期曾遭受調查,原因是懷疑他曾與共產黨相關組織有往來,大部分人都認為「李登輝只是靠著服從國民黨往上爬的政治人物」。此話一出,本省人立刻對李登輝產生了「原來他也是台灣社會的一分子」。

【野百合學運】
1990年在中正紀念堂展開的野百合學運,提出四大政治訴求
包括:

  1. 解散國民大會
  2. 廢除臨時條款
  3. 召開國事會議
  4. 政經改革時間表

對於學生的訴求,他先停止動員戡亂時期,國民大會是根據《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例》來的,一步步打破《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例》造成的立法委員不用改選、總統不用民選等問題

圖片描述

▲ 野百合學運當時情況/來源:《环 64》

【寧靜革命】
  1980年代的解嚴、開放黨禁,李登輝主政期間,地方上有黑道背景的人士,開始投入選舉,利用民代或地方首長等公職漂白,謀求保護傘,累積財富權力,黑金政治與地方派系迅速成形,多起議會暴力,甚至是刑事案件,讓社會對國民黨失去信心。
  結束12年執政,與民進黨陳水扁交接,完成首度政黨輪替,卸任之後,依然心繫國家,2001年8月,台灣團結聯盟成立,奉他為精神領袖,2004年出席228,百萬人手牽手護台灣,宣示捍衛家園的決心。國際間認為李登輝任內的主要成就是「寧靜革命」,在沒有任何內戰或政變的情況下完成民主轉型,舉世罕見,因此獲得「民主先生」的美名。
圖片描述

▲ 描述/來源:《Yahoo!》


References

參考資料:《J-CASTニュース》 | 《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》 | 《环 64》 | 《Yahoo!》